产品展示

上海船企达成“亿吨”里程碑,但未来需忘记它
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16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外高桥造船昨天交付的“捷豹”号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。

我国船舶工业首家“亿吨”船企昨天在上海诞生。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,随着其建造的一艘大型FPSO(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)正式交付,该公司累计完工交付船舶总量突破1亿载重吨,为中国造船业发展谱写下新的历史篇章。

因建造国产首艘大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而闻名的外高桥造船,自1999年成立以来,其兴盛和发展、奋斗与创新,堪称国内行业进步的缩影。事实上,在这家船企看来,达成“亿吨”之后,更重要的或许是忘掉“亿吨”,超越“亿吨”。

换句话说,如果将今天的“亿吨”里程碑视作从“量”的维度标记能力,那么,随着大邮轮、LNG(液化天然气)运输船、航母等“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不断被摘取,我国船舶工业正向大型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大步迈进,未来更重要的将是以“质”的突破引领全球。

一连串“首创”船型撑起“亿吨”

昨天外高桥造船交付的这艘FPSO名为“捷豹”号,是他们为SBM OFFSHORE公司所建造,拥有230万桶储油能力,相当于一座“海上炼油厂”。该船交付后,该公司累计完工船舶和海工平台总量达579艘(座),合计1.02587亿载重吨。

“载重吨”指的是船舶在设计建造时可达到的最大载重能力,也就是满载排水量和空载排水量之差。通常所说的“万吨轮”,指的就是载重吨达到1万吨的船舶。在业内,它是全球公认的核心指标,不仅体现船舶的运输能力,更可衡量船企的建造能力。

自2003年6月22日首船交付至今,外高桥造船以年均交付27艘、476万载重吨的业绩,稳居中国第一。25年冲刺“亿吨”的进程中,他们先后打造了大型散货船、超大型矿砂船、大型和超大型油轮、大中型和超大型集装箱船、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运输船、FPSO、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平台、海工辅助船等一批船舶和海工产品,其中有多款全球首创、中国第一的船型,包括国产大邮轮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部分海工平台按规则不计算载重吨指标,因此,“亿吨”名下的产品名单中,并没有外高桥造船历年交付的14座高难度、高技术海上钻井平台,包括世界首创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“海洋石油981”。

“三步走”标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

中国船舶工业始终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。回顾外高桥造船的发展,特别是从“跟跑”“并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轨迹,有助于人们更好观察中国船舶工业通过科技创新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。

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,我国造船业率先与全球接轨。在此背景下,建设期的外高桥造船尝试同步开始造船。2003年10月工厂竣工之际,他们就同步交付3艘船、50万载重吨,让业内一下记住“外高桥速度”。

本世纪前10年,我国船舶工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快速发展,于2010年登顶全球第一造船大国,外高桥造船年完工量也从起初的100万吨骤增到600万吨,由此站稳脚跟。但此后10年,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,造船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,外高桥造船坚持危中寻机,苦练内功,与我国船舶工业一道显著提升创新能力。

2020年以来,在全球经贸形势快速演变、造船技术持续升级、航运需求不断扩大等影响下,我国船舶工业在研发、建造、市场等方面一路长虹,外高桥造船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、深化精益管理、推进数智转型,规模效益稳步提升。

25年来,外高桥造船创下许多“中国第一”,包括成为国内唯一年造船总量破800万吨的船企、国内首创总装化建造模式,建成我国第一艘大型邮轮、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、中国第一艘超大型集装箱船、第一艘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船、第一艘30万吨FPSO……

达成夙愿后,要为更高目标努力

昨天交付的这艘FPSO,让外高桥造船达成夙愿。但着眼未来,更值得努力的目标无疑是从“量的第一”到“质的飞跃”。

当前,全球造船业竞争的焦点无疑是数智化转型。作为当前全球唯一能同时组织海工、邮轮及大型民船生产的造船企业,外高桥造船的综合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,特别是经过大邮轮项目历练后,全面构建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变的数据基础,研发建立了业内领先的数字化工厂模型和软件平台,突破了复杂巨系统集成的能力瓶颈。未来,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的全球化协同设计、协同管理,实现从“人找数据”到“数据找人”的变革,推动制造体系重塑,将是外高桥造船在新发展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。

与此同时,他们也在全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。记者昨天在其船坞中看到,几艘备受瞩目的新船正加紧建造,其中,大邮轮二号船的整体进度已超30%,预计明年1月有望全船贯通;8600车PCTC(汽车运输船)首制船今年底有望出坞,明年一季度将交付;全球首艘运力超万车的超大型PCTC,首单已花落外高桥造船,这些产品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。

平心而论,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进步,“载重吨”这把标尺的局限性也在凸显。以大邮轮为例,其科技含量、市场影响力、潜在盈利能力等,都远超散货船;但一艘散货船的载重吨指标却可能是大邮轮的数十倍。

轻舟已过万重山。对外高桥造船来说,他们其实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放下对“量”的单纯追逐——20年前,他们在业内曾有“散货船大王”之名,而如今在手的散货船订单仅有1艘。

或许未来某一天,当“载重吨”不再有热度,也就意味着我国船舶工业又取得新的历史性跨越。

作者:张懿

文:本报记者 张懿图:受访者供图编辑:施薇

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